Skip to content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一、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深入阐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并在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这些原则在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得到了证实、丰富和发展。

第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把科学社会主义建立在现实的可靠基础上。他们深刻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 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一基本矛盾产生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二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不断发展并趋向尖锐化,导致频繁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固有性、不可克服性、不可抗拒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被比它更加先进的社会制度所代替。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客观事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即“两个必然”。这“两个必然”的实现,是需要相应历史条件的。马克思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两个决不会”。我们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问题,在面对“两个决不会”时,决不能忘记“两个必然”,否则会动摇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从而丧失根本、迷失方向;在坚信“两个必然”时,也不能忽略“两个决不会”,否则就可能脱离实际,犯急躁冒进的错误。我们既要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又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第二,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得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结论。无产阶级是“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这个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并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同时,这个阶级身处资本主义社会最底层,受到的剥削和压迫最深,是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的阶级,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废除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才能得到彻底解放。也只有这个阶级,才能担当起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需要指出的是,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是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传统的产业工人逐渐减少,而其他的雇员阶层则不断扩大。我们既要看到那里的产业工人仍然存在,又要看到其他雇员与雇主之间也具有雇佣性质。在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我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髙,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主力军。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主要有三种形式,即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其中,经济斗争是指无产阶级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而进行的斗争,它是无产阶级最熟悉、最普遍采取的斗争形式;政治斗争是指无产阶级以夺取政权为目的的斗争,它是无产阶级反对整个资产阶级的斗争形式;思想斗争是指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同反马克思主义进行的斗争,它是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灵魂。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当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具备一定主客观条件的前提下,就会发生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国家政权,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需要指出的是,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形式,这并不是因为无产阶级偏爱暴力,而是因为其面对着反动统治阶级的暴力镇压。同时,经典作家从来不否认特定情况下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性。无产阶级专政不仅要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防御外敌入侵,而且要领导和组织国家建设,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的国家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人把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并把人民民主专政确立为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广泛而真实的人民民主是题中应有之义。

第四,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资本主义罪恶和不平等现象的总根源,因此未来的新社会应该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要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把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与资本主义生产不同,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资本的增殖,而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基,社会主义国家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但是,公有制的实现和发挥出自己的优越性是一个历史过程,各国共产党人应该根据本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探索和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既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五,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分析,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社会生产有计划和按比例的内在统一性,“就是说,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是从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比较上讲的,是针对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弊端讲的,不能与后来一些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画等号。马克思还认为,在共产主义的不同阶段,应当实行具有不同特征的分配制度。在第一阶段,还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存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应当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即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原则。这种分配方式尽管存在历史局限性,但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无法避免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并进入社会主义后,在经济建设中要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实践证明,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忽略或排斥市场的作用,不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顶层设计、宏观调控和计划规划的作用。与所有制结构相适应,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制,也是由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第六,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批判了资本主义对自然界的掠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了以合乎自然规律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观点。他写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应该自觉地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以合乎自然发展规律、合乎人类幸福生活和追求美丽环境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保持人与自然之间动态的平衡。

第七,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列宁也一再强调,“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是如此,对无产阶级政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来说也是如此。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否则就会迷失方向。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大力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实现对社会风尚和精神面貌的正确引领。“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国家凝聚和激励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文学艺术等事业。要吸收各国文明的长处,同时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第八,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无产阶级要从自发走向自觉并取得斗争的胜利,必须建立起自己的革命政党。无产阶级政党由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是各国工人运动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无产阶级政党是以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并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无产阶级政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依靠统一的纲领和严格的纪律形成强大的组织力量。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建立人民政权以后,要改造旧社会,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党领导。这是无产阶级实现其推翻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历史使命的关键所在。历史证明,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并努力探索和掌握共产党执政规律,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取得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第九,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初级阶段,其目标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在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有一个漫长的自我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绝对必需的,“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才能体现出自己的本质,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并为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创造条件。为此,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社会的经济体制和各方面体制。恩格斯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将逐步消灭阶级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

二、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提出了正确对待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科学态度。他们一方面强调这些原则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又反对将这些原则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他们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一论述为无产阶级政党正确认识和对待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导。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错误倾向。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不能因为遇到一时的困难和挑战而放弃这些原则,否则就是背离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就会走向邪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社会主义运动遇到新情况新挑战的情况下,伯恩施坦打着“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否定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走上了修正主义道路。列宁深刻揭示了这种修正主义的实质:“临时应付,迁就眼前的事变,迁就微小的政治变动,忘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忘记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整个资本主义演进的基本特点,为了实际的或假想的一时的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修正主义的政策。”他还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发展必须以坚持一般原则为前提,否则就会投入资产阶级的怀抱。当前,资本主义现实和社会主义实践同经典作家所处的历史条件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处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进程之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没有过时,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第二,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因此,共产党人必须将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运用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发挥这些原则指导实践的巨大威力。也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真谛。而在运用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原则的一般性与具体实际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要看到,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揭示的是一般性规律,而不是向人们提供解决特殊问题的具体方案。列宁强调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因此,只有将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本国实际问题。

第三,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列宁在20世纪初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突出强调了在新的实践中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他指出,“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不能“为死教条而牺牲活的马克思主义”。正是这种科学的态度,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并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空间。邓小平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更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推进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