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形成。这一时期,垄断资本主义主要以私人垄断资本为基础,所以又叫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伴随着生产和资本的不断集中。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初期,处于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发展阶段。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展开你死我活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除了加强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外,还必须不断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马克思指出:“竞争斗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一般说来,在竞争中总是大企业战胜中小企业,使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信用的发展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实现的。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垄断组织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在各个国家、各个时期也不相同。最简单的、初级的垄断组织形式是短期价格协定,即几个企业在短期内订立一种或几种产品的售价协定,所有参加方必须遵守协定所规定的商品销售价格。这种垄断组织的稳定性是比较弱的,一旦市场情况发生变化,便会自行解体。尽管垄断组织的形式多种多样,且不断变化发展,但是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通过联合实现独占和瓜分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这是因为: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以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实际上,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竞争。即使是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取更多的垄断利润,相互之间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具有一些新特点。在竞争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为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而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则是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在竞争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等,以战胜对手,而垄断条件下的竞争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激烈;在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是在国内市场上进行的,而在垄断时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经济领域的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进行竞争。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随着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发展,银行资本由集中走向垄断,工业垄断资本对银行的依赖增强,大银行同大企业的金融联系更加密切,形成了固定的关系。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 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他们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金融寡头在掌握了经济上的控制权后,又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上层建筑,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加强其统治地位。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这种联合有多种途径,如金融寡头直接出马把自己的代理人送进政府或议会,通过掌握政权,利用政治力量为其垄断统治服务;收买政府高官或国会议员,让他们在其政治活动中为金融寡头的利益服务;聘请曾在政府任职的高官到公司担任高级职务等。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

(四)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的形成,关键在于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了决定作用,从而阻碍了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限制了利润平均化的趋势,这样一来,垄断资本家有可能长期地获得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具体来说,垄断利润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从国外获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其公式是: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织在购买非垄断企业所生产的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组织操纵价格带来的结果是抑制了市场上价格的自由波动,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是,从全社会看,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所以,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私人垄断资本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以致严重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在客观上推动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金融垄断资本进一步发展,并进而向国际垄断资本扩展,以谋求高额垄断利润。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交战国的政府就借助国家的力量扩军备战,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普遍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统治和管理,对全部生产实行最严格的统计和监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由此得以产生。对此,列宁曾指出:“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旧资本主义已被这场战争彻底摧毁,它已经让位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危机,是有史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深刻动摇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基,危及资本主义的生存。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创造需求,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稳定运行,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各国都建立了战时经济管理体制,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实行全面统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了更迅速、更普遍的发展,国家干预深入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最终得以确立。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分工迅速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垄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了维护和巩固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要作局部的调整和变革,客观上要求通过国家的力量来建设基础设施,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服务。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物质财富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使资本主义社会经常为经济的剧烈波动乃至经济危机所困扰。危机的发展和加深,靠私人资本的力量根本难以应付,这就要求借助国家的力量以及政府的各种反危机措施来对付危机,消除危机带来的影响。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垄断资本通过制定垄断价格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收入分配和财产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化,而这势必引起社会的不安定,进而危及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固。为了加强垄断资本的统治,缓和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也介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领域,进行私人垄断资本所不可能承担的调节利益再分配的活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五种: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满足国家机构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营企业,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和国有企业转由私人租赁或承包经营。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货,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支,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企业创造市场条件。 第四种是宏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 第五种是微观规制,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微观规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反托拉斯法。即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确立一整套规范性的法令,以禁止竞争性行业的垄断,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和促进市场竞争。其二,公共事业规制。这类规制主要针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产业,包括电力、电信、交通、天然气、自来水等一些公用事业。为了防止自然垄断行业的经济组织凭借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损害公众利益,资本主义国家运用立法手段对该类行业进行规制,主要的规制内容有服务收费、收益率、价格等。其三,社会经济规制。这类规制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竞争秩序和行为、消费者权益、知识产权、劳工权益、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这些规制旨在克服垄断资本主义自身发展所固有的矛盾和消极后果,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新兴工业企业,从而部分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业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了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二)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的主导下建立了国际货币体系,亦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对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维护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加深和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矛盾的激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随后,西方国家普遍走上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是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是:各国政府放松对银行利率的管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取消外汇管制,金融市场相互开放。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是:包括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掉期合约等在内的信用风险防范工具和融资技术不断推陈出新,金融机构开始突破原有的专业分工界限,综合经营各种金融业务,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传统信贷业务逐年减少,债券业务迅速增长,融资方式的证券化趋势迅猛发展。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自由化促使由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融合而成的金融寡头发生分化,以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垄断资本脱离实体经济独立发展,金融垄断资本通过形形色色的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市场呼风唤雨、巧取豪夺,使财富以惊人的速度膨胀。在金融垄断资本的推动下,垄断资本主义的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上升,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和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实体经济的资本利润率下降,面对激烈竞争,实体经济部门不得不把利润的一部分投向金融领域,导致金融资本的急剧膨胀;制造业就业人数严重减少,以金融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逐步增加;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 随着金融垄断资本势力的爆炸性增长,金融垄断资本的控制能力大大提升,不但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而且还通过控制政府决策部门和决策过程实现对整个国家的政治控制,利用国家机器维护自身的利益。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导致金融危机频繁发生,不仅给资本主义经济,也给全球经济带来灾难。

(三)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垄断资本在国内建立了垄断统治后,必然要把其统治势力扩展到国外,建立国际垄断统治。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逻辑,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是:首先,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其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再次,争夺商品销售市场;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这些经济上的动因与垄断资本主义在政治上、文化上、外交上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交织发挥作用,共同促进了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借贷资本输出,即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第二种是生产资本输出,即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国外资本合营,或者收购国外已有的企业等。第三种是商品资本的输出。从输出资本的来源看,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私人资本输出,另一类是国家资本输出。私人资本输出主要包括:私人对外直接投资,各种对外证券投资,私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对外贷款,私人在国外的房地产投资和存款,私人对外开展商品和服务贸易等。国家资本输出主要包括:政府及其所属金融机构的对外贷款;政府的对外援助,包括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向国际机构的投资,如对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亚洲开发银行等投资;政府在国外的资产等。私人资本输出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或利息,同时也是加强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手段。国家资本输出则一方面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另一方面为维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服务。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是通过跨国公司这一国际垄断组织形式实现的。跨国公司也叫多国公司、国际公司,最初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建立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的特点是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进行跨国或国际性的生产、销售、金融等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后果。 对于资本输出国来讲,资本输出为其带来了巨额利润,加速了资本积累,增强了垄断资本的实力;带动和扩大了商品输出,巩固和扩大了垄断资本的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大大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控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垄断优势地位。在资本输出过程中,资本输出国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资本输出国与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会加深,但是这些都不能改变垄断资本通过资本输出攫取巨大利益和扩大垄断实力的实质。 资本输入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来讲,资本的输入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吸收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引进了比较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同时培训了一批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利用外资和技术,建立一批现代工业,改造老企业和旧设备,优化了产业结构;利用外资扩大生产,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收入水平。但资本输入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付出了较大的经济代价以及环境污染、能源资源消耗的代价;产业调整和布局有可能受制于外资的投资战略;外来资本和跨国公司投资增加,冲击本国的民族工业,并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控制权;债务负担加重,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对国际资本的依赖性增强,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等。 随着资本输出的不断增加和垄断资本势力范围的迅速扩大,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经济联系也更为复杂,同时,彼此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矛盾和冲突也更为突出。在这个背景下,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建立起国际垄断资本的联盟,即国际垄断同盟,以便在世界范围形成垄断,并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是通过垄断组织间的协议实现的,而协议的订立、瓜分的结果又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和基础。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总是不平衡的,这种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趋势还将不断持续下去。早期的国际垄断同盟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即若干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或经营某种产品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国际卡特尔协议,垄断和瓜分这种产品的世界市场,规定垄断价格,谋求垄断利润。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为主。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是由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出面缔结协定所组成的国际经济集团,如西方七国集团、欧盟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使联盟中各国经济的一体化程度大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刺激了生产的发展,使各国间有可能保持和平与稳定的关系。 为了加强对各国垄断资本的协调和制约,防止彼此之间的激烈竞争可能引起的剧烈经济动荡,特别是防止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在协商和合作的基础上,国际垄断资本还建立起国际经济调节体系,以加强国际协调。国际经济协调的具体形式包括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议以及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和集团等。各国的垄断资本通过这些组织参与竞争,往往能够大大增强垄断资本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一体化经济组织和区域集团内各国的竞争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三个,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 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各种形式的国际垄断组织、国际垄断同盟和国际经济协调机构的发展,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国际的流动,推动了商品和服务贸易额的迅速增加,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是,这些国际协调机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局部范围的经济波动,难以对全球性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发挥有效的协调作用。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即充分暴露了现有国际经济秩序的缺陷和国际经济协调能力的不足,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改革现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加强全球治理已势在必行。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列宁根据他所处时代的实践曾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便具有五个基本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这些特征集中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对内通过“参与制”和同政府的“个人联合”谋求从经济到政治对整个国家的统治;对外运用经济、政治甚至战争的手段进行扩张,谋求对整个世界经济和政治的控制。早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先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在对外进行商品输出、奴隶贸易等经济侵略活动的同时,通过武力占领等手段,把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附属国。从殖民地掠夺的巨额财富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积累、发展和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成为它们维持其垄断统治和经济实力的源泉。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后,由垄断资本的本性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所决定,后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必然提出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而引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老殖民主义体系已经瓦解,垄断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也由旧殖民主义转为新殖民主义。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更多地采取比较缓和和隐蔽的手法,打着所谓援助的旗号实现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控制。同时,出于维护垄断资本既得利益和扩张势力范围的需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外关系中依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不尊重他国主权和独立,甚至寻找种种借口对他国进行赤裸裸的军事侵略和武装占领,暴露出垄断资本主义的扩张本性。因此,虽然列宁指出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基本内容及实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列宁的论述仍然是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理论武器。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虽然是冷战结束以后才流行起来的,但它所表达的经济发展趋势早已开始出现。19世纪上半期,马克思、恩格斯就详细论述了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萌芽。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动,长期以来美苏对抗带来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分割被打破,技术、资本、商品等真正实现了全球范围的流动,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合作、相互依存大大加强,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冷战结束,两大阵营对立局面不复存在,两个平行的市场随之不复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演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第一,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以分工和协作的方式进行的,市场则起着分工媒介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水平分工逐渐取代国际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这种分工以资本、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前提,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它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际水平分工的形成为生产全球化奠定了基础,为每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也使各国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整个地球俨然成为一个大工厂。 第二,贸易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是指商品和劳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更为便捷的通信和运输条件的出现、日益先进的贸易手段的使用以及各国政府采取更为开放的贸易政策,全球贸易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商品贸易增长速度加快,规模越来越大,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以及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引擎”和最重要的增长源。国际贸易体制和规则更为规范,对全球贸易活动进行规制和调节的范围和作用趋于扩大,有力地推动了贸易的全球化进程。 第三,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相互竞争不断加强,使全球金融市场更加开放、金融体系更加融合、金融交易更加自由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和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全球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加强联系和融合,金融创新日新月异,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极大地推动了金融交易的发展,大规模的资金流动可以在瞬间完成,这使得国际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快速流动,推动了金融的全球化进程。 第四,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分支机构,借助母公司与分支机构之间各种形式的联系,实行跨国投资和生产的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投资和生产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分工、全球生产和要素流动的主体力量。跨国公司通过市场内部化进行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将全球的生产连为一体,并且形成生产一研发一销售全球一体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通过兼并、收购、合并的方式组成“战略联盟”,形成了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跨国公司推动生产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使得跨国公司内部的人员交流、经营管理、产品生产呈现出“无国界”的趋势。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从本质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加快了信息传送的速度,极大降低了信息传送的成本,打破了地域乃至国家的种种限制,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二是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大大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分工,并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三是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而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在国际范围内,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其成员对本国或本地区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所有这些都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习近平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 经济全球化体现了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不仅发达国家从中受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经济全球化使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合理优化,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通过吸引外资在本国投资,为本国创造更多就业条件,扩大劳动者就业,发挥发展中国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第三,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深化扩张,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国内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拉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第四,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增强经济竞争力,以从中获取更大利益。 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第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长期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主导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进而控制一些国际组织,从而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落后等,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任重道途。第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由于产业链优化升级,不断把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出现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第三,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经济全球化加深了世界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在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世界上的某一国家或地区爆发的危机将会迅速传导至全球,增加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经济风险。 “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必须看到,当今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如国际金融危机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的结果。“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 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面对国际范围内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出现政治化、碎片化的风险挑战,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不是一部分国家的独角戏,而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实现发展的大舞台。在世界经济的大海中,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面对不同国家在生产方式、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要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拉动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公共产品,推动了全球治理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