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活动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为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指导,实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坚持这种统一,归根到底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密切结合起来。 认识世界,就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改造世界,就是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认识世界有助于改造世界,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不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都是不可取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世界不会自动地满足人,人也不会满足于世界的现存形式。人类主体总是受着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要。但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规律运行的,不可能自动满足主体的愿望和需要,因而主观和客观经常处于矛盾状态之中,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矛盾,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正是这一矛盾的驱动,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呈现出不断深入和扩展的过程。矛盾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也只能在实践中解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毛泽东明确提出并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的问题,他指出:“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这一论述对于我们深化理解“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世界分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两个方面。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包含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两个部分。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是人的知识、情感、意志即知情意的统一体。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对立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具有不同的存在方式,二者发展也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另一方面,二者又是统一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在反映与被反映的意义上具有同构性,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与主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具有同一性,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可以相互转化。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统一的。只有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深入改造主观世界。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改造主观世界既包括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也包括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和提升人的意志品质,而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观点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助于我们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主观符合客观,更好地处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其次,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精神境界。最后,有助于我们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把目光转向自身,高度重视并努力实现人自身的改造。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也谈到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的问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自身的改造或人的自我改造就更加重要。不论是个人、团体还是政党,要自觉地实现自我改造,就需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什么是自由?在自由问题上,哲学史上存在着多种看法,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倡导消极地顺应自然、抹杀人类自由可能性的宿命论;二是强调人的意志或某种精神力量绝对自由的唯意志论,否定客观必然性,片面强调主体性的毫无限制。二者都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约,只有在认识必然性的基础上才有自由的活动,这就是人的自由限度,也是自由和必然的辩证规律。必然性即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任性不是自由,无知不能获得自由。自由是有条件的。一是认识条件。即要有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最主要的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性、必然性的正确认识。一旦认识了必然、把握了规律,就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确定合理的行动计划,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对必然的认识越全面和深刻,对事物的判断就越准确,行动就越主动,自由的程度就越大。二是实践条件。即能够将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才是真正的自由。认识必然只是取得了获得自由的前提,并不等于在实际上达到了自由。只有利用必然性改造世界,达到了预想的目的,自由才能真正实现。不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就得不到自由。所以,恩格斯说过,“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由主客观条件制约的自由也必然是历史的、具体的,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超越实践能力与实践发展水平的自由是不可能实现的。针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习近平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而且,全民共享是渐进共享,一口吃不成胖子,“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因此,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随着实践的深入,自由会不断扩大。毛泽东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必然与自由的关系贯穿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始终,并成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因此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动力。人类在不断追求自由中完善自己,也在不断解决必然与自由的矛盾过程中实现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从必然向自由不断前进的过程,经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懈探索和经验积累,我们党逐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并自觉运用规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将更有能力妥善解决必然与自由的关系,更有能力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科学的道路,它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在任何时候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根据,而不能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就是说,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从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恩格斯曾经把从事实出发看作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根本点,并以此与从观念出发的唯心主义思想路线相对立。他还指出:“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以事实,而不是以可能性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者只能以经过严格和确凿证明的事实作为自己的政策的前提。列宁还进一步阐明了应当从揭示规律的高度去把握事实,他认为:“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事实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并且要求结合新的具体事实进行阐发和运用。总之,只有注重事实,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

(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思想路线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用以指导行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贯彻。认识路线与思想路线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认识路线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思想路线是化为指导思想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是认识论的具体体现。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其基本内涵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其核心是实事求是。 那么,何谓实事求是?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即从客观存在着的“实事”中找到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把事物的客观之“理”转化为人的认识之“理”,即真理。毛泽东的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鲜明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的根本区别。 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这是进行一切科学决策所必需的也是唯一可靠的前提和基础。为什么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本本出发呢?因为实际事物是具体的,而本本是对实际事物研究、抽象的结果,不能成为研究问题和作决策的出发点,出发点只能是客观实际。本本、理论、思想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是否正确还要接受实践检验,并要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同时,理论只有与实际紧密联系,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理论如果脱离了实际,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理论家如果脱离了社会实践,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就会成为空洞的理论家。总之,只有注重事实,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只有把确凿的事实作为思想理论和政策制定的前提,才是成功实践的必由之路。另外,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是,就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只能在实践中完成。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再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在实践中使认识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这是认识客观规律的根本途径,也是把握客观规律的必由之路。 在当代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出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坚持实事求是,不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还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怎样做才叫解放思想?邓小平认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冲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禁锢,才能纠正僵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和规律,也才能制定正确的政策,作出正确的决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领导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

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一个包含着创新的发展过程。创新就是破除与客观事物进程不相符合的旧观念、旧理论、旧模式、旧做法,在继承历史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和运用事物的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更有效地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人类的创新活动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包含着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归结起来讲,主要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基本方面,它们集中体现了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创新活动。 习近平提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论述从理论上深刻揭示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内在联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创新发展的规律性。

(一)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相互关系中,实践创新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理论创新应建立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之上。理论创新不是空穴来风,不是主观任意,而是实践创新对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是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进行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因此,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始于问题,因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实践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矛盾。从理论发展史来看,世界上伟大的理论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可以说,“问题倒逼”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助推器。历史也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理论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给理论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回答了实践和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践证明,只有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与不变,“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二)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理论创新不仅要以实践创新为基础,还要发挥科学的指导作用“反哺”实践。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容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理论对规律的揭示越深刻,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引领作用就越显著”。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创新不能停。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理论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理论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指出,“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同时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理论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

(三)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指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之间存在良好的、积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或者说二者之间形成相互激发、共同促进的因果关系。它们各自的创新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与另一方的互动中完成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辩证统一、互动互存,它们的良性互动使二者之间呈现出一幅无穷无尽的和谐画卷。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并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需要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不仅有良性的互动状态,还有恶性的互动状态,如果理论创新脱离了实际,继而用脱离了实际的理论指导实践,就会错上加错,产生坏的结果,导致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之间的恶性互动。因此,正确把握二者的创新关系,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使互动过程呈现良性运动状态的基础保障,也是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关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其中包含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及其相互关系。其理论和实践的逻辑就是: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智慧结晶,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当然,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党还要结合新时代的新实践,不断推进新时代的理论创新。